请联系Telegram电报飞机号:@hg4123

孙浩-孙亮赛鸽~!~孙亮鸽舍

2024-11-09 8:04:00 江苏足球 隽素怀

大家好,今天小编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,就是关于孙浩-孙亮赛鸽的问题,于是小编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孙浩-孙亮赛鸽的解答,让我们一起看看吧。

三国是怎样统一的?

答:一想起三国,都会想到那么一句话,话说天下大势,分久必合合久必分,但是也不是说没有原因的,司马懿在魏明帝病逝后,逐渐掌控了曹魏集团,而当三足鼎立之时,诸葛亮,姜维多次北伐都为能有所大的收获,而且蜀国吴国联盟也是勉强抗衡曹魏。所以,魏国的强大,也慢慢为三国统一创造了条件。

首先从当时的国力上说,蜀国是攻不下魏国的,因为蜀国的人口不及魏国的十分之一,就算吴蜀联合还是无法抗击魏国的,举例说明,就拿蜀国为例,诸葛亮在《出师表》中说到,“以一州之地与中国抗衡”。当时中国的经济中心还是在北方,随着北方经济逐渐的恢复,实力的差距被越拉越大。而且连年北伐,造成国内的空虚。蜀国政权并没有很好的完成本土化,使得蜀中俊杰不能大量的补充,从而使后期出现了人才短缺的荒唐局面。而且到了后期阿斗宠幸奸佞,政局混乱腐败。导致内部矛盾众多,内讧严重。反观魏国呢,以司马懿为例在魏明帝大修宫室之际他也加以劝谏,魏明帝驾崩后他奏请罢修宫室,雕玩物之人力,节用务农,使天下欣赖。识拔人才上,司马懿从寒门中提拔了邓艾、王基、州泰等人才,如虞预所说,经略之才可谓远矣。在扳倒曹爽后,司马懿或以剿杀,或以监禁的方式削弱曹魏宗室力量,为日后其子孙篡魏开晋打下坚实基础。

其次我们来说说这个统一三国的皇帝司马炎,根据史料记载,司马炎有着很锐利的眼光,不仅重用元老,对拥戴功臣的人才也提拔,他亲近贤臣,远离小人,在他执政期间忠臣羊祜、张华、杜预三个人的作为使得司马炎稳坐江山,最终完成统一大业。

忠臣羊祜主要负责战备工作而且有着很强的领导能力,为一统大业做很多贡献,再则就是张华擅长战术,担任镇南将军一职,在伐吴期间充当主帅,立下汗马功劳,执行者杜预,雷厉风行,有胆识和军事能力,所以统一有必然性。

所以最后由司马家完成了统一三国的伟业。可能在这之前谁也没想到,司马家会是最后的胜者,曹魏也只是昙花一现。最终三家归晋

回到开头第一句话,在“分久必合,合久必分”的大趋势下,公元263年,实力最强的魏国将实力最弱的蜀国灭掉了。可当时司马家族已经一手遮天,终于在公元265年篡魏立晋,并在公元280年灭吴大一统。

孙浩-孙亮赛鸽~!~孙亮鸽舍

263年,曹魏的司马昭发动魏灭蜀之战,蜀汉灭亡。两年后司马昭病死,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,建国号为“晋”,史称西晋。公元280年,西晋灭东吴,统一中国,至此三国时期结束,进入晋朝时期。

三国(220年-280年)是上承东汉下启西晋的一段历史时期,分为曹魏、蜀汉、东吴三个政权。赤壁之战时,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。

公元266年—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,另与东晋合称晋朝。传四帝,国祚五十一年。若以灭东吴始,则仅立朝37年。为了区别于东晋,史称西晋,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。

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、太尉、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、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。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,建国号为晋, 定都于洛阳,西晋代魏后,期间发生西陵之战,公元280年灭孙吴,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,重新统一。

但灭吴后,西晋举国沉浸在奢侈腐败的气象之中,晋武帝出身世族,其家族经过长期发展,早就形成庞大的权贵集团。因此自西晋建立,政风十分黑暗,贪赃枉法,贿赂风行。

西晋一大特色是大量游牧部落内迁。自东汉光武帝允许边民内迁以来,大量游牧民族被迁入,到西晋时关中和凉州的外族已占当地人口一半。这些外族被世族收作奴婢。由于迁入人口数目相当多,与关中一带晋人相差不远。为西晋亡国和五胡十六国埋下伏笔。

八王之乱后西晋元气大伤,内迁的诸民族乘机举兵,造成五胡乱华的局面,大量百姓与世族开始南渡。西晋是魏晋南北朝长期分裂时期中的短暂统一,所谓“昙花一现”。公元317年司马睿在建康称帝,改元建武,史称东晋。

三国形成和统一

谈三国的统一,必须了解三国是怎么形成的。

三国的形成

东汉末年,也就是从东汉中平元年到建安二十五年(184年-220年)指东汉末年亡国前夕,直至魏国曹丕篡汉结束,持续36年,这段时间内军阀割据,彼此混战。各地地主豪强拥有自己的私人武力,加上中央政府政治黑暗,皇权虚弱无力,对地方过度放权,因而造成群雄割据的局面。加之发生了张角兄弟的“黄巾大起义”,使得本就风雨飘摇的东汉政权土崩瓦解。

在东汉末年36年动荡的军阀割据中有三个军事集团逐步占领和瓜分了东汉的疆域 。形成了曹操、刘备、孙权三个政权。赤壁之战时,曹操被孙刘联军击败,奠定了三国鼎立的雏型。

220年,曹丕篡汉称帝,定都洛阳,国号“魏”,史称曹魏,东汉时代正式结束,三国时代正式开始。次年刘备称帝,定都成都,史称蜀汉。222年刘备在夷陵之战失败,孙权获得荆州大部。223年刘备去世,诸葛亮辅佐刘备之子刘禅与孙权重新联盟。229年孙权称帝,定都建邺,国号“吴”,史称东吴。随着孙权建立东吴,三国局面真正在政权上形成。

三国的统一

三国形成后的数十年内,各国展开了上千次规模不一的战争。蜀汉诸葛亮、姜维多次率军北伐曹魏,但始终未能改变三足鼎立的格局。曹魏后期的实权渐渐被司马懿掌控,后落入其子司马昭手中。263年,司马昭准备伐蜀,并做了详细的计划和准备。他分析后:确立先取蜀,灭蜀三年之后,借巴蜀可以顺流而下的有利地势,水陆并进,一举灭吴的计划。这就像历史上晋灭虞定虢,秦吞韩并魏那样。264年魏灭蜀。265年,司马昭病死,其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,建国号为“晋”,史称西晋。三国时代正式结束,中国历史正式进入了晋朝时代。

270年东吴河西鲜卑秃发树机能叛乱,直至279年方平定。当时东吴局势混乱,吴帝孙皓不修内政又穷极奢侈。司马炎在此时做好伐吴准备,279年司马炎认为是时候伐吴了,司马炎决定于该年12月进攻吴国,史称晋灭吴之战。司马炎以贾充为大都督,率水路分上游王浚军、中游杜预等军、下游王浑等军共六路并进。于280年逼近建业,孙皓投降,孙吴灭亡,西晋成功统一天下。公元280年,西晋灭东吴,统一中国,三国时期彻底结束。

三国是魏国,蜀国,东吴,这三个国家魏国实力强,但是居在北方,对南方水土不服。蜀国姓刘想着恢复汉制,不自量力与魏国较量,还要防着东吴偷袭。东吴地处土地肥丰的沿海地带,本想和平共处过安康生活。最后魏国灭蜀转而灭掉东吴,实现三国归魏,三国统一了。

三国从国力上说,吴蜀联盟想击败魏,几乎是不可能的。

可以看当时的人口户籍统计,即使是蜀国的全盛时期,也就是刘备已经攻下益州,同时关羽还没死的这段时间,蜀国的人口连魏国的十分之一都不到。吴国大约是蜀国人口的三倍。也就是说吴蜀联盟加起来,人口不足魏国一半。不要看地图上蜀的面积似乎不算特别小,其实巴蜀三分之一是无法居住耕种的山岭。何况当时,江南和巴蜀地区都不是中国的经济文化中心,地广人稀是真实的写照。黄巾之乱到赤壁之战,群雄都在中原作战,是他们打不下江南和巴蜀?不是,是因为没有攻占的价值。人口少,耕地少,人口素质还不够,经济文化也差,各个方面吴蜀都是不如中原的。

说完经济和民力,再看人才。人少,人才自然就少。魏国推行的是九品中正制,唯才是用。何况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,掌握了正统话语权。当时大多数忠于汉室的士,还是会优先投奔曹操的。

吴国还是依赖当地世家大族,顾陆朱张四大家族,你看出了多少权臣。蜀国更是地小民弱,除了刘备的老部下,新提拔的只能是益州当地人。这些人还经常阳奉阴违,不服刘备及后继的诸葛的管理。

诸曹诸夏侯当时都死了,当权的都是他们的后代了。你看曹操曹丕曹睿都三代了,司马懿还活着。这些缺少历练的年轻人,比起老谋深算,树大根深的司马家族,自然是不如的。

其次,政权问题最后还是要归根到权利问题上。曹操推行的是九品中正制,破坏了以前世家大族对当官的垄断地位。后来曹丕放宽了限度,但是还是不够。世家大族们不愿意放弃权利,而魏国政体是不适应时代潮流的。最终司马家掌权,把权利和经济特权返还给世家大族。这是一种妥协,也是一种合作。这种情况延续了几百年,直到后来东晋,还是世家大族王家谢家掌权,比如著名的谢安谢玄,还有那句旧时王谢堂前燕,就是说的他们。

三国时代世家望族的地位很高,司马懿是司马世家的青年才俊,曹操在世的时候因为发现司马懿扭头时好似“狼顾”,所以并不看重司马懿,但因为司马懿在政治上军事上确实有大才,所以曹操死后司马懿成为重臣。

魏明帝去世以后不久,司马懿就发动了高平陵之变,杀掉了曹爽,逐渐掌握了曹魏的大权。司马懿死后,他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有样学样,把魏武帝曹操的那一套全用在了曹操的子孙上。等到司马家三代头目司马炎上台的时候,便急不可耐地逼迫魏元帝禅让,自己做了皇帝。

司马炎剧照

公元249年,司马懿发动,控制魏国大权。263年司马懿之子司马昭兵分三路,大举进攻,同年刘禅投降蜀国灭亡。

265年,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黜曹魏皇帝曹奂而称帝,建立。

280年晋武帝司马炎大举伐吴,孙皓投降,东吴灭亡。至此三国一统归晋

到此,以上就是小编对于孙浩-孙亮赛鸽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,希望介绍关于孙浩-孙亮赛鸽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。